bets88娛樂城 bets88娛樂城

威力彩什麼時候有 -說來話長的故事:雙城隊大爆發、印地安人大災難,為何美聯中區的戰局出乎意料?- 刮刮樂tok

賓果賓果

威力彩什麼時候有

-說來話長的故事:雙城隊大爆發、印地安人大災難,為何美聯中區的戰局出乎意料?-

刮刮樂tok

。即時熱搜[大暑冬瓜水材料,NBA交易案],為何職業運動總是引人入勝?除了精神寄託、追星情節,另一個能讓體育賽事有趣的元素,無疑是其「不可預測性」。在各隊都有一定水平的職業運動聯盟,任何看起來板上釘釘的事情,都還是有翻盤機率。當DeMarcus Cousins加入已經擁有Stephen Curry、Kevin Durant、Klay Thompson甚至Draymond Green的勇士隊,很多人都認為,NBA乾脆直接將三連霸金盃塞給他們……畢竟,怎麼可能有人類能打敗這支籃球隊?然而,這支勇士隊的結局我們也都知道了。更殘酷的是,相較於其他運動 — 例如棒球 — 籃球甚至還被公認是相對容易預測的。 我們不能因此否定預測的功用及重要性 — 事實上,相較於隨機亂猜,對某項運動有充分了解的人(或機器),長期來看依然能做出高比例的正確預測。也有充分的研究證明,許多由數據或統計專家建立的「預測模型」,對體育賽事有相當可靠的預估能力。只不過,再怎麼傑出的預測,都一定還是會有偏誤 — 因為那畢竟不是水晶球。我們可以試著做出高正確率的預測,但好的預測不代表每一項預估都得命中。這也是棒球、或其他職業運動吸引人的地方:大多數結局能按照邏輯運行、符合預期,但有時又會跑出意想不到的例外。 今年的MLB賽季已經進行快三個月,而即便在樣本數持續擴大的情況下,某些讓人訝異、超乎預期的表現,仍是正在進行式。比如在我寫這篇文的當下,Lucas Giolito和Lance Lynn是全聯盟WAR值(貢獻勝場數)第二、第三高的投手,雖然榜首是比較不讓人意外的Max Scherzer。Joey Gallo、Jorge Polanco、Paul DeJong……這些可能要有點深度的大聯盟迷才會認識的球員,目前都佔據野手WAR值前十強。開季前也應該沒人能料到,過去兩年進攻產能wRC+都高達146的Jose Ramirez,現在竟然變成全聯盟第四糟、WAR連0都沒有的打者。 若以球隊為單位,同樣有很多原本看起來板上釘釘、結局卻南轅北轍的故事。今年哪支球隊的表現最出乎意料?我分別採用三家數據分析網站FanGraphs、Baseball Prospectus、538的預測系統,將他們提供的季前預測勝率平均,得出各隊在球季開打前的被看好程度;最後,再將季前預測勝率、與今年實際勝率對比 — 正差距越大,表示打得比預期好越多: 季前預測勝率 vs 本季實際勝率 差距排行榜 球隊 季前預測勝率 本季實際勝率 差距 雙城 0.519 0.672 +0.153 道奇 0.574 0.667 +0.093 遊騎兵 0.438 0.529 +0.091 光芒 0.531 0.603 +0.072 勇士 0.512 0.580 +0.068 太空人 0.605 0.667 +0.062 釀酒人 0.519 0.574 +0.055 響尾蛇 0.475 0.529 +0.054 白襪 0.444 0.493 +0.049 小熊 0.519 0.559 +0.040 費城人 0.531 0.559 +0.028 洛磯 0.506 0.529 +0.023 洋基 0.599 0.612 +0.013 運動家 0.506 0.507 +0.001 教士 0.481 0.478 -0.003 天使 0.506 0.493 -0.013 巨人 0.444 0.424 -0.020 紅雀 0.525 0.500 -0.025 大都會 0.531 0.493 -0.038 紅人 0.494 0.455 -0.039 老虎 0.426 0.385 -0.041 馬林魚 0.407 0.364 -0.043 海盜 0.488 0.441 -0.047 紅襪 0.574 0.514 -0.060 印地安人 0.580 0.507 -0.073 金鶯 0.383 0.309 -0.074 水手 0.481 0.403 -0.078 國民 0.549 0.456 -0.093 藍鳥 0.475 0.368 -0.107 皇家 0.438 0.324 -0.114  寫這篇文的當下,雙城已經擁有全聯盟最高的67.2%勝率 — 就連道奇、太空人這種超級強權,都只能與其平起平坐。更重要的是,按照目前勝率打完整季會有109勝的戰績,與季前的84勝預測相差十萬八千里。不讓人意外的,他們輕鬆成為季前預測、實際勝率相差最大的隊伍。然而,還有另一支球隊的表現也正在衝擊美聯中區的板塊 — 季前被預估能拿94勝、且近年在美聯中區鮮少遭遇重大挑戰的印地安人,原先被看好能繼續贏過分區其他隊伍10場以上;結果打到現在,勝率竟然還在五成上下掙扎!怎麼會發生這種事?預測模型哪裡做錯了? 事實上,雖然看預測系統出糗可能很有趣,但平心而論,除非你是雙城迷、或真的有先知,否則若依照正常邏輯思考,對熟悉MLB的球迷而言,「雙城有機會在六月中領先印地安人超過10場」,在球季開打前根本不會是有合理依據的預測。如同前陣子在本站分析印地安人隊近況的文章所述,他們之所以被看好能繼續統治美中,背後確實有充分理由。首先,印地安人過去三季每年都輕鬆登基,逐年與分區榜眼的勝差分別是8、17、13,其他四隊連稍微給點壓力都辦不到;這段期間,他們的勝率是全聯盟第四強的0.592,而美中榜眼則是雙城的0.457……排全聯盟第22。 就這樣,

娛樂城排行

美中「一獨強、四弱隊」的格局持續了整整三年。直到今年季前,預測系統還是找不到能扭轉此情況的有力條件。先不論百廢待興、正忙著重建的皇家、老虎和白襪,狀態相對較好的雙城,紙上戰力也是怎麼看都不如印地安人。上個賽季,雙城全隊WAR值前兩高的野手是3.4勝的Eddie Rosario、2.6勝的Max Kepler,

世足 2022

印地安人呢?Jose Ramirez、Francisco Lindor去年分別鯨吞8勝、7.6勝,兩人都是聯盟的當紅炸子雞。若放大至過去三年,差距更為驚人 — 前兩位分別貢獻了6.7、5.3勝,MVP三游組合則交出19.3、18.9勝。 投手端的天賦差異也沒有比較小。去年Trevor Bauer、Corey Kluber、Carlos Carrasco全都交出5~6勝的WAR,後面甚至還跟著4.2勝的Mike Clevinger、2.7勝的Shane Bieber;而雙城這邊只有3.3勝的Jose Berrios、2.8勝的Kyle Gibson、2.7勝的Jake Odorizzi,然後這三人已經是他們所有WAR大於1勝的先發投手。若將後者的頭號先發 — Berrios — 擺進印地安人輪值,可能連搶五號先發都很吃力;雖然他上季的帳面貢獻略多於Bieber,但投球局數也多出快80局,效率並沒有比較高。 這同樣不是一年的小樣本問題 — 放大到過去三季,Kluber、Carrasco、Bauer、Clevinger的WAR分別是17.7、13.1、11.4、6.6,Berrios、Gibson、Odorizzi、以及新簽的Martin Perez,同期間的WAR依序為5.8、5.2、2.7、4.6。感受到差距了嗎?當然,這些都是過去的數據,而我們都知道預測看的是未來;但即便以預測角度出發,印地安人和美中其他四隊看起來仍不在同個水平上。根據FanGraphs網站的季前預測,今年美中其他四隊預測WAR最高的選手,是Adalberto Mondesi的3.6勝;但光是印地安人一隊,就有三個4WAR以上的投手、兩名6WAR等級的野手。 但就如文章一開始所說,運動的迷人之處,就是有些被認為不可能發生、機率怎麼看都低得荒謬的事情,都還是有機會意外出現。就像沒人知道為何過去兩年wRC+高居聯盟第六的Ramirez,這季的OPS突然暴跌到0.6不剩。穩若泰山、近五年WAR值不曾低於五勝的Kluber,今年七場先發防禦率暴漲到5.8,隨後還被一顆超過百哩的強襲球打傷右手臂,將高掛數個月的免戰牌。冉冉上升的新星Clevinger本季只投兩場先發,之後也因為背傷而無法出賽。去年一度有機會問鼎賽揚的Bauer,這季卻交出六年來最糟的4.54xFIP值。 連續六季將xFIP壓在3.4以下的Carrasco,卻因為每九局被全壘打數無預警地暴增至1.94,使得防禦率飆升到4.98。然而,在他有機會將K/9值10.9、BB/9值1.5的優秀三振比兌現成實績前,就因為突然冒出的血液疾病,自六月後再也沒有出賽,且由於病情不明朗所以歸期未定。Lindor今年還是打得很棒,但開季因踝傷缺陣快一個月,而那段期間頂上來的Mike Freeman、Max Moroff、Eric Stamets,合計只交出 -1.0WAR、31wRC+的攻守產能,完美示範何謂「雜魚」。過去兩季wRC+從110~125之間衰退到90以下的Jason Kipnis,今年更慘跌到只剩48wRC+。 為了省錢而將Yandy Diaz、Edwin Encarnacion打包,換回Carlos Santana、Jake Bauers,也成為失敗交易 — 本季Encarnacion的139wRC+、1.7WAR,和Santana的146wRC+、2.1WAR相去不遠;然而Bauers的成績是悽慘的81wRC+、-0.3WAR,遠遠輸給Diaz的129wRC+、1.3WAR。事實上,印地安人的隊型結構,本來就相當倚賴某幾位球星(就是那先發五人和兩名MVP級野手) — 沒想到,除了Bieber、Lindor拿出不至於被稱為災難的成績,其他人不是受傷、就是數據大崩盤。更糟的是,那些圍繞在球星身旁的福袋戰隊,也幾乎一個都沒開成。 拜球隊老闆Larry Dolan吝嗇的花錢作風所賜,印地安人必須使用Hanley Ramirez、Carlos Gonzalez、Jordan Luplow、Kevin Plawecki、Greg Allen、Freeman、Stamets、Moroff、Tyler Naquin、Leonys Martin、Brad Miller這些不是過氣老將、就是沒人要的雜魚,圍繞在Lindor、JoRam、Santana和Roberto Perez等主將身旁。結果這群野手合計1009個打席,wRC+、WAR竟分別只有65、-1.3,貢獻完全是負的!而頂上輪值空缺的幾位年輕投手,如Zach Plesac、Jefry Rodriguez、Adam Plutko,也僅能算勉強堪用,雖然不至於成為拖油瓶。 主力球星連番遭逢傷病、遇上過往鮮少出現的大低潮,而且都選在今年爆發,顯然運氣是真的很差;但另一方面,因為不想花錢導致本來就堪憂的深度,

台彩539

也因為福袋不只沒開到大獎還摸到一堆地雷,使得球星崩毀後沒有援軍能挽救頹勢。更讓他們為之氣結的是,雙城剛好也選在這個時機大鳴大放、還打出聯盟最佳的戰績 — 因此,即便印地安人努力將勝率維持在五成以上,目前也還是大幅落後11場勝差。原本被預估沒有太多競爭力的美聯中區,卻因為雙城突然崛起,讓他們無法再僥倖度過難關。 已經耗費夠多筆墨在印地安人的災難上,所以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雙城隊。通常對於這種瞬間竄起、突然在幾個月內變得攻無不克的大黑馬,我們都會有些疑問:比如,他們的成功是不是受惠於好運氣?為何勝率能提升得這麼迅速?未來還有機會持續嗎?還是會跟灰姑娘的豪華馬車一樣,等好運、魔法用完之後,馬上變回任人欺凌的南瓜? 畢竟,雙城真的很久沒打得這麼好了!過去八年,總共只打過一場季後賽(外卡戰被洋基淘汰)的他們,除了在2015、2017年奪下87及85勝,其餘六季年均僅有67勝。這段期間,雙城只有一季得分多於失分,在近年如日中天的印地安人面前,更顯得積弱不堪 — 後者近三季的得失分差高達+525,反觀雙城僅有難堪的 -177分。 而事實上,就連過去那些打得比較好的賽季,他們也鮮少展現頂尖的宰制力。自1991年贏得隊史最後一座冠軍,雙城接下來的27年不但只打過七次季後賽,其中更只有四次大於90勝;且過去六次季後賽全都只步於首輪(和外卡戰),戰績更是難堪的2勝16敗。就算將晉級聯盟冠軍戰的2002年納入計算,也是完全被壓著打的6勝22敗。由此可證,即便是狀態較好的球季,雙城也未曾展現過能與一級強隊抗衡的實力。 這也是為什麼雙城這季的表現出乎意料。除了冠霸聯盟的勝率,他們此刻甚至也擁有第一名的得失分差(+117)、場均得分(5.97)、以及第六低的場均失分(4.25)。相較於得失分打平的印地安人,雙城的攻守品質確實輾壓了他們。雷霆萬鈞的打擊破壞力,是他們今年最兇猛的攻城武器 — 團隊進攻產能125wRC+、純長打率0.241、133發全壘打都領先其他29隊。這成績有多恐怖?過去100年,只有八支球隊的賽季wRC+高於125(洋基包辦了其中六季),而上一支跨越此門檻的球隊,已經是1976年的紅人。 然而,史詩級的長打產量才是這支雙城隊的大賣點。首先,以他們目前68戰133轟的浮誇速率,等比放大至整季162場等同於317轟 — 如果你對這個數字沒什麼概念,我可以提醒你,去年打破單季全壘打紀錄的洋基隊,整季不過敲了267轟。而雖然如此誇張的開轟速率,在未來可能有下修空間,但雙城也只要在剩下的94戰敲出135轟 — 相當於整季233轟的頻率 — 就有機會刷新紀錄。除此之外,他們目前的團隊純長打率也是暫居歷史新高,且遙遙領先所有其他球隊: 過去100年純長打率最高的球隊 球隊 純長打率 2019雙城 0.241 2019水手 0.211 2019道奇 0.211 2019小熊 0.210 2000太空人 0.210 2019釀酒人 0.208 2019太空人 0.207 2010藍鳥 0.206 1997水手 0.205 2019響尾蛇 0.204  當然,你可以察覺到有七支球隊來自2019年,原因有兩個:首先,今年還有60%的比賽尚未打完,所以當然更容易出現極端的離群值;此外,這季也是聯盟史上長打最爆量的一年 — MLB本季的0.179純長打率、投手每九局被敲1.37轟,都是史上最高。雙城隊不僅跟上「大長打時代」,更成為浪潮中的佼佼者。而雖說他們目前的純長打率確實有迴歸、修正空間,但數據遙遙領先其他29隊、堪稱離群值中的離群值,依舊是相當耀眼的成就。 他們怎麼辦到的?首先,讓我們來看雙城今年各項團隊打擊數據、以及括號顯示的聯盟排名: 雙城各項團隊打擊數據、以及聯盟排名 整體成績 保送率 三振率 純長打率 xwOBA wRC+ 數據及聯盟排名 8.1% (21) 20.0% (4) 0.243 (1) 0.358 (1) 125 (1) 擊球型態 滾地球率 擊球仰角 拉打率 推打率 強勁擊球率 數據及聯盟排名 36.6% (1) 15.2度 (2) 43.7% (1) 22.1% (1) 41.1% (6) 選球、擊球品質 揮擊好球率 整體揮擊率 揮棒後擊中率 飛球噴發均速 整體噴發均速 數據及聯盟排名 68.6% (2) 48.8% (5) 77.0% (10) 94.8英哩 (1) 89.7英哩 (4)  數據顯示,雙城打線擁有本季聯盟最低的滾地球率及推打率;另一方面,平均擊球仰角、拉打率則分別是MLB次高、最高。雙城不太會選保送,

539開獎號碼即時·

保送率甚至只排聯盟後三分之一,但這可能跟積極出棒的策略有關 — 他們揮擊好球的比例全美職第二高、整體揮擊率也排前五。不過,雖然積極進攻導致保送累積不易,卻也讓雙城隊在交出史詩級長打產量的同時,能避免吞下大量三振 — 他們目前的團隊三振率只有兩成,可以排到聯盟第四低。總的來說,雙城打線今年恐怖的地方,就是既能高頻率的製造擊球、又能打出頂尖的擊球品質。 至於長打產能在一夕間引爆的關鍵 — 他們上季的團隊純長打率只有0.156、排聯盟第21名 — 有兩個重要原因:提升擊球仰角、提升拉打率。需要證據?近兩季,雙城共有九位打者去年、本季都在隊上打超過50打席 — 而下面兩張表格,就是這九人在過去兩年間,飛球率、拉打率的變化: 連兩年打席數大於50的雙城打者,近兩季飛球率變化 球員 2018飛球率 2019飛球率 變化幅度 Byron Buxton 33.3% 50.3% +17.0% Jorge Polanco 38.0% 49.3% +11.3% Mitch Garver 37.7% 46.6% +8.9% Jason Castro 31.6% 40.0% +8.4% Miguel Sano 41.2% 45.5% +4.3% Eddie Rosario 44.1% 46.3% +2.2% Willians Astudillo 36.3% 37.8 +1.5% Max Kepler 46.2% 45.4% -0.8% Ehire Adrianza 37.1% 30.9% -6.2%   連兩年打席數大於50的雙城打者,近兩季拉打率變化 球員 2018拉打率 2019拉打率 變化幅度 Max Kepler 43.1% 55.6% +12.5% Mitch Garver 38.8% 50.7% +11.9% Willians Astudillo 36.3% 46.0% +9.7% Miguel Sano 42.5% 50.0% +7.5% Eddie Rosario 43.5% 47.0% +3.5% Jason Castro 42.1% 42.9% +0.8% Byron Buxton 47.6% 48.4% +0.8% Jorge Polanco 38.3% 36.7% -1.6% Ehire Adrianza 45.2% 34.2% -11.0%  九位打者中有六人的拉打率、飛球率同時大幅提升。飛球率沒漲的Max Kepler,拉打率也提升了12.5%、全隊最多;而拉打率沒漲的Jorge Polanco,則是飛球率提升超過一成、全隊次多。只有Ehire Adrianza的改變是反向的 — 他選擇推打更多滾地球,不過這個打法也許更適合他:Adrianza生涯的強勁擊球率,只高於軟弱擊球率7.3%(今年聯盟平均是22.3%)。除了他之外,所有雙城打者都朝著同個方向改造(多打飛球、多拉打)。簡單來說,他們剛好抓住了「大長打時代」的潮流、在棒球看似設計得越來越「彈」的眼下,鼓勵打者積極出棒、奮力擊球、追求高品質的拉打飛球。 曾是全美頭號新秀、五拍子明日之星,Byron Buxton截至去年的生涯wRC+卻只有可憐的76;他的被三振率高達31.7%、滾飛比0.98、強勁擊球率也只有27.7%。然而,本季他先將滾飛比一口氣下修至0.58、強勁擊球率也提升到34.2%,純長打率也很快地從0.157竄升到0.261。原本是罩門的擊球精準度亦有進步跡象 — 揮棒後的擊中率從70.1%上升至74.5% — 只不過,更積極的揮棒策略,可能也是成績進步的關鍵。相較於前面幾年,本季Buxton的壞球追打率微升了3%、但揮擊好球率暴增12.1%,代表雖然出棒更積極,但也大多都是攻擊該打的球。 結果,職涯前四個賽季wRC+未曾跨越90大關的,今年不僅打出120wRC+,還將三振率從30%以上壓低到22.5%。搭配不曾掉漆的金手套級防守、風火輪般的快腿和跑壘貢獻、鎮守中外野的價值,

今天539開獎號碼

Buxton今年才出賽65場便有2.2勝(WAR)的貢獻。Mitch Garver,一位默默無聞、但具備不俗選球眼及長打潛能的捕手,本季無論飛球率、拉打率都成長超過一成;擊球噴發均速也從過去兩年的88.5英哩,大漲至今年的91英哩。當然,這季到目前為止0.360純長打率、180wRC+的榮景不太可能一直維持,但Garver確實有機會成為下一名兼具保送、長打的優秀捕手。 Max Kepler過去三個賽季wRC+都困在93~97之間,但今年將揮棒率提升5%以上、拉打率大增超過一成之後,純長打率就從過去三季的0.185躍升至本季的0.283、wRC+也上看133。與Buxton同樣曾是全美前幾名的大物新秀,Miguel Sano今年將過往不曾超越45%的拉打率,一口氣提升至五成以上,進攻數據也跟著攀升到130wRC+。連即將32歲的Jason Casto,都能噴出142wRC+、超過三成的純長打率、以及全聯盟超過100打席的捕手中,強勁擊球率(51.4%)最高的球員……真的讓人好奇雙城究竟施了什麼魔法。 改變幅度較小的Rosario,本來就是很符合打線調性的球員,過去兩季已累積51轟的他,今年有機會拚生涯首次30轟。唯獨Willians Astudillo的改造尚未獲得成效 — 主業是捕手的他,很難從Garver、Castro手中搶到上場時間,在本季斷斷續續的出賽中,僅交出0.63OPS。不過,就連Astudillo都能被視為雙城現階段選材方向的代表人物 — 生涯在小聯盟只有3.1%被三振率、上MLB後也只提升至3.7%;揮棒後的擊球率高於九成,想見到他揮空真的不容易。加入雙城後,球隊便立即鼓勵他多打飛球,想利用其良好的擊球能力,試著製造高頻率的強勁擊球。 但必須一提的是,雙城並非只靠「改造自家打者」執行進攻理念。事實上,他們也會用同一套邏輯引進新球員,而且汰舊換新的速度很有效率。休賽季因合約到期而離隊的Joe Mauer、Logan Forsythe、Robbie Grossman,去年的滾飛比分別是2.3、2.24、1.04,而且拉打率都不超過36%。然而,他們買進的Nelson Cruz、C.J.Cron、Jonathan Schoop、Marwin Gonzalez等人,除了打法較為傳統的Gonzalez,其餘三位都是拉打率、飛球率可以超過四成,而且出棒積極度很高的炮手。 而雙城甚至為了簽下這四位新同學、加上先發投手Martin Perez,總共花費超過七千萬美金。雖然,他們與印地安人一樣都是銀彈資源不豐的小市場隊伍,近六季每年的團隊薪資都只能排聯盟第18~24名;但和印地安人不同的地方是,雙城並沒有因為戰力看似與對手相差巨大,就斷然放棄拉近距離的機會。兩隊都是目前正在享受大量薪資紅利的球團 — 雙城經歷過去幾年的重建,陣中擁有多名高潛力 、便宜的年輕選手;印地安人則是老早就用廉價延長約綁住JoRam、Kluber、Carrasco等人,而Lindor、Clevinger、Bieber、Perez也都還在領仲裁薪資甚至底薪。 並不是說雙城很豪氣 — 老實說,Cron、Schoop、Perez都是在原東家拒絕換約的情況下撿來的,而Marwin、Cruz也是在自由市場乏人問津數個月後,才讓雙城等到了買低的機會。何況除了Marwin的兩年約之外,其他選手都是風險不大的一年短約。像他們這種沒有太多錢可花的球隊,還是不會輕易把資源綁在長約上,但沒錢有沒錢的玩法:例如,找出那些明明還能打、卻因為某些缺陷讓其他球隊寧可抱著美金,也不願冒險一試的球員。雙城沒能耐大灑幣、無法開長約不眨眼,但他們願意在只須背負短約風險的前提下,掏錢買適合球隊的選手。 結果,本來就以擊球力量著稱的Cruz、Cron、Schoop,搭上棒球「疑似」變得更彈、大長打時代當道的浪潮,更放大他們的優勢;這也讓原本不是三振太多、就是保送太少等諸多缺陷,通通被縮小化。截至目前,三人合計貢獻39轟110打點、在676個打席間交出不俗的3.2WAR。不過,雙城野手能做好的事情其實不只有進攻!不像某些「有一好沒兩好」、為了換取打擊就得犧牲防守(或相反)的打線,他們這季的守備成績也很優秀。進階防守數據DRS、UZR,

皇冠皇宮娛樂城

分別評估雙城野手今年守下的分數排聯盟第三、最多 — 雖然兩項成績的算法不一致,但結論雷同。 球團分析部門也在守備這塊做足功課、有備而來。根據動態追蹤系統Statcast提供的資料,雙城本季共下達1113次、聯盟第三多的移防佈陣。他們對右打佈陣的比例高居MLB榜首、對左打則是第12高。而整體來看,雙城的防守效率確實非常不賴 — 根據Statcast依照擊球仰角、噴發速度,估算出的預期wOBA值(xwOBA),今年敵方打者對戰雙城投手的擊球xwOBA是0.383,實際上卻只獲得0.368wOBA的進攻產能。兩者之間的差距(0.015),全聯盟只落後皇家隊。 以反應超快、敢拚肯衝、運動能力頂尖的Buxton為首,外野防線包辦了全隊將近一半的DRS、以及超過九成的UZR — 除了Buxton本季又交出足以競爭金手套的中外野防守,Marwin、Rosario、Kepler也都有4分以上的DRS,和優於聯盟平均的UZR。角落內野方面,我們不用期待體型龐大壯碩的Cron、Sano太多,但內野中線的Polanco、Marwin、Schoop、Adrianza通通可圈可點,沒有任何一位的防守數據是負的。所以今年到目前為止,雙城野手基本上只有三種人:打擊亮眼的、守備優秀的、攻守俱佳的。 相較於深度嚴重匱乏、季前拼命用小聯盟約開福袋的印地安人,雙城則靠著明確的球員發展策略、較為積極的投資力道,默默建立起深度更優異的陣容。全員皆兵、選手名單從上到下沒有太大斷層,就是雙城隊本季展現的特色。他們今年已經有14個WAR值超過一勝、20個大於0.5勝的選手,這是什麼概念?即便是去年的印地安人,打完整個賽季後,依然僅有12人的WAR超越一勝、15人的WAR跨越0.5。不以深度見長、靠球星打天下的印地安人,主將都正常發揮時確實難以抵擋;但如果他們都突然當機呢?那就是他們本季的狀況了。 相較於數據夠格競爭歷史紀錄的野手群,雙城的投手有較多可挑剔之處 — 也許他們需要一個比Odorizzi或Berrios更有宰制力的真王牌先發;也或許他們得在防禦率逐漸攀升的Michael Pineda、Martin Perez之外,替後段輪值買一匹像Mike Leake那樣的工作馬當保險;不然,

拉斯維加斯娛樂城換現金

在Ryne Harper、Taylor Rogers、Trevor May之外,多補一名在季後賽、甚至其他高張力戰局派得上用場的後援猛將,也是受歡迎的選項。然而,即便講了那麼多隱憂,還是無法否認一件事實:雙城投手群今年的表現也很讓人驚艷。 比起打線型態的大轉變,投手群的進化沒那麼戲劇性,反倒比較像媳婦熬成婆的感覺。兩位自選自養的前首輪新秀Berrios、Gibson,成績都呈顯穩定中求進步的趨勢 — 過去兩季投出2.9、3.3WAR的前者,今年被預估有機會以4WAR收尾;大器晚成的Gibson,則是在近年增加了1~2英哩的球速,並且減少快速球比例、稍微拉高變化球用量,近四年xFIP值逐季降低:4.5、4.35、3.91、3.40。本季更是憑藉穩健的控球,投出生涯最佳的4.53三振保送比。即使年過而立,Gibson依然在進步當中。 Odorizzi目前4.27xFIP的進階數據,說明低到僅剩2.24的防禦率很不真實,但即便遭遇下修,他一直都還是很稱職的中段先發。再來則是從FA簽下、並直接進行改造的Perez — 今年他有33.5%的配球比例,是以前從未投過的切球;而伸卡球比例則是從上季的50.7%,銳減至本季的24.5%。改造成果相當顯著 — 去年6.22防禦率、5.72FIP的難堪數據,今年馬上掉到3.97、3.82。雖然Devin Smeltzer、Pineda目前都還無法成為後段輪值的解答,但整體來說,在擁有聯盟最強的火力部隊、以及堅實的防守掩護下,成長速度讓人滿意的先發投手群,已算是很堪用。 就連牛棚,都有本季表現優異的Rogers、Harper、Tyler Duffey、Matt Magill負責撐場,他們也在接受球團這裡微調、那邊小修的改造之後,今年的三振頻率或控球數據都有進步。或許,相較於人才濟濟、很難找到死角的野手群,雙城投手還有進步空間,但仍足以大勝Kluber、Carrasco、Clevinger不是低潮就是報銷的印地安人。 所以,如果我們想問的是,這季雙城隊出乎意料的大爆發是不是真貨?有沒有辦法維持下去?答案很可能都是肯定的 — 本文所列出的海量數據,都顯示他們今年真的有備而來,補強更為積極、連打球策略都很明確,而且現在是攻守俱佳、人人皆兵。也因為兩隊的勝差已經拉大到雙位數,就算雙城之後的表現鋒芒略減,只要能避開毀滅級的大崩盤(或印地安人奇蹟似的瘋狂連勝),在爭奪美中龍頭的戰場上,他們早已佔據絕對優勢。 根據FanGraphs網站的預測系統,以下是球季開打至今,印地安人、雙城每天打完後的分區封王預期機率: 接下來這段說明,我想直接引用前陣子在Yahoo運動專欄中,分析雙城隊戰況時寫過的句子 — 因為我想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只是稍微改個數字: 而如果我們想將問題焦點,轉移成:倘若雙城隊今年的好成績是貨真價實,那為何這支積弱已久、將近30年未能展現強權風範的球團,可以上演這麼大的轉變?事實上,除了用數據分析哪些球員做了改變、誰是贏球的大功臣,那些藏身幕後、無法用數據量化的掌舵者 — 例如教練團、經營高層、球探、甚至科技儀器  — 有時候才是扭轉球隊命運的關鍵。例如,若想深談雙城隊近年的改變,我們就不得不提Derek Falvey、Thad Levine,或是Rocco Baldelli、James Rowsen、Wes Johnson,甚至是Josh Kalk、Daniel Adler……等人。 或者,我們也能先從Terry Ryan談起。Ryan是從20世紀末、一直到2010年代開始前,雙城隊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自1994年展開總管生涯以來,Ryan一直是個老學校、直覺派的老棒球人 — 雖然在數據風氣當道的現代,聽起來似乎是貶抑詞,但其實也不能這麼說:第一,他崛起的那年代根本沒有什麼數據分析,其他人的做事方法不會跟他差太多;第二,在當時尚未走入現代化的職棒圈中,Ryan已能算是眼光及手腕優秀的操盤手(至少業界評價普遍如此)。也因此,即便20世紀末大部分時間都在擺爛重建,雙城依舊在2002年之後的九個賽季,打進六次季後賽。 然而,在2008年離職、卻又於2012年回鍋後,面對當時「魔球」已經出版超過十年的MLB,Ryan老學校的陳舊思維就顯得不堪一擊。從回鍋後一直到2016年再度被解職,這段期間雙城只有一季輸不到90場、離職的那年更輸了103場。整個聯盟瘋狂追求三振、球速、犀利變化球的同時,Ryan的雙城隊仍堅持擺滿揮空率低、「投給你打」類型的軟球投手。其他球隊開始重視上壘能力、打擊最大化時,雙城仍將打者的碰球能力、守備價值(例如:願意忍受打擊很鳥的中線選手)擺在優先順序。當數據派算出最強的打者必須放第二棒時,雙城還是堅持放個「助攻型鳥槍」。 不過,接任棒球部門總裁時年僅33歲、甚至比一票大聯盟球員還年輕的Falvey,似乎打從入主高層的那一刻,就注定將讓雙城隊史走入嶄新的一頁。先前在印地安人擔任過球探、棒球事務部總監、最後迅速升上助理總管的Falvey,加入雙城前就已經擁有雄厚的數據研究背景、熟知球探及球員發展部門的重要性。隨後找來的總管Thad Levine(註:實權和我們過往熟知的助理總管差不多,但現在許多總管的銜稱改為總裁、助理總管變成名義上的總管),學歷不僅是哈佛大學畢業,加入雙城前也同樣在遊騎兵隊當到助理總管。 於是,在Falvey、Thad的掌舵下,雙城隊在鎂光燈照不到的地方(雖然平常就很沒關注度),迅速建立起已經有一定規模的球員發展部門、數據分析團隊。特別是在Falvey嶄露頭角、入主雙城之際,一款名為「Statcast」的動態追蹤系統,正好能開始提供過往根本難以想像的巨額資料。所有你想得到、球員在場上的一舉一動,Statcast都能量化成數據。擊球初速和仰角?小事情!捕手阻殺跑者所需耗費的秒數?簡單!打者壘間的跑動速度多快?哪些外野手的第一步判斷最快?處理擊球前的跑動路徑誰最有效率?是的,這些問題全都能回答! 但另一方面,Statcast、或者過往被用來追蹤投球的Pitch f/x系統,記載的資料量既龐大又雜亂。因此,對於道奇、太空人、洋基這些早已在數據分析界耕耘多年的球隊,或者後來跟上的隊伍 — 例如雙城,都早已意識到,有辦法在海量的資料中理出一個邏輯、從眾多雜訊中得出與事實有顯著相關性的能力,是非常有價值的。這也是為什麼,雙城會聘用哈佛商業管理的Daniel Adler,擔任棒球事務部總監;或者直接從其他球團,例如同樣靠數據分析扭轉小資命運的光芒隊,挖來像Josh Kalk這樣的Pitch f/x資料分析專家。 不過,除了發展數據部門、跟上大分析時代,對現代化球團而言,還有另一項大數據時代初期時常被忽略,但現在已被視為必修學分的任務:找到負責溝通、傳遞資訊的橋樑。畢竟,無論辦公室裡的「書呆子」們算數據算得多麼起勁,最後還是要實際在場上打球的人 — 球員、教練 — 買單才行。所以,鐵了心想追求「現代化」的雙城隊,今年季前解僱了62歲的名人堂成員Paul Molitor、找來年僅37歲(同樣比很多大聯盟選手年輕)的Rocco Baldelli,接任總教練的職位。與此同時,他們也聘來Wes Johnson做為下一任投手教練。這兩人是何方神聖? 現役最年輕的總教練、曾經在大聯盟打過球,可能都還只是Baldelli的加分項目。對雙城而言,Rocco上一份工作的經歷才是重點 — 當時他效力於光芒隊總教練Kevin Cash的麾下,擔任「賽場資訊傳遞者」。具體工作內容包括:分析敵方打者的進攻習性、向球員提點守備要領、隨時提供戰術策略分析、用有效率的方式將量化資訊傳達給休息室。沒錯,這就是現代化球團的總教練的理想雛形:願意甚至擅長運用數據資料、熟稔傳播資料的技巧、有一定的打球經驗、年輕且樂於接受新觀念。 身為史上首位從大學棒球隊、一口氣跳級到大聯盟的教練,Wes Johnson的事蹟已經足以寫成另一篇故事。整個職棒體系中,有名氣的、有實績的、甚至才華洋溢的教練這麼多,為何偏要找一個大學教練?原因也不讓人驚訝 — Johnson過往曾效力的Arkansas大學,其棒球隊風格乃全美國最現代化、最著重數據分析的現代型隊伍。甚至連Johnson本人,都勤於研究Trackman(投球追蹤系統)提供的資料 — 球路的轉速、位移、速度、效率……都是他的守備範圍。懂數據分析?樂於且擅長運用資料?還能在選手之間溝通有無,說服他們接受「書呆子」的建議?恭喜,你錄取了。 以Falvey、Levine為首的管理高層,搭配Baldelli、Johnson、James Rowson(打擊教練)為主幹的教練團,這組團隊的操盤邏輯,顯然與Terry Ryan、Ron Gardenhire(一位熱愛小球戰術,而且喜歡把Nick Punto、Alexi Casilla、Matt Tolbert、Luis Rivas、Cristian Guzman……等人擺第二棒的總教練)大相逕庭。或許,這些人正是雙城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直接改頭換面的關鍵。為了塑造更明顯的對比,我在下面放上兩張大表格,顯示2007年後雙城各項團隊投打數據,對比聯盟平均後的校正成績(100為聯盟平均,若數字越大,則代表該項數據比平均多越多)。 2007年後,雙城逐季的打者數據對比聯盟平均值 年份 BB% + K% + Iso+ Pull% + FB% + 2007 97 82 83 93 88 2008 97 92 85 90 91 2009 105 92 95 94 93 2010 105 89 101 95 92 2011 90 97 75 94 91 2012 101 90 83 93 87 2013 105 117 93 95 99 2014 113 108 98 100 100 2015 95 106 97 102 100 2016 102 111 102 102 103 2017 112 101 100 101 102 2018 105 99 93 98 105 2019 92 89 134 106 111 (▲BB%:被保送率、K%:被三振率、Iso:純長打率、Pull%:拉打率、FB%:飛球率)   2007年後,雙城逐季的投手數據對比聯盟平均值 年份 K% + K/BB + Contact% + FIP- xFIP- 2007 105 130 100 101 95 2008 94 122 102 102 99 2009 95 111 102 102 101 2010 97 129 102 95 94 2011 84 87 103 108 107 2012 78 83 104 114 108 2013 79 86 105 107 108 2014 82 95 104 104 109 2015 85 95 104 100 105 2016 90 94 103 106 104 2017 87 93 104 106 108 2018 99 90 100 102 102 2019 103 117 99 89 95 (▲K/BB:三振保送比、Contact%:揮棒後擊中球的機率)  在進攻端,雙城隊抓緊了「大長打時代」的潮流,選擇犧牲一次只能得到一個壘包的保送;然而,團隊三振率也從連續數年高於平均,現在跌到了均值以下。而過往總是偏低的飛球率、拉打率,也在近幾年明顯的扭轉,使得球隊的長打產能大噴發。投手方面,則是捨棄過往「投給你打、不求三振」的過時策略 — 因此,雙城投手近年的三振量、製造揮空能力也不斷升級,整體成績也越來越好。所以,今年的明尼蘇達雙城隊為什麼看起來特別不一樣?也許你現在有完整一點的答案了。 ======================================================================圖片來源:Zimbio、Google想找其他朋友陪你一起討論MLB 、希望認識更多棒球同好嗎?那麼,我在這邊向各位喜愛棒球的讀者分享一個臉書棒球社團:MLB球迷交流園地!如果您隨時想找人一起聊美國職棒、談棒球卻苦無對象,那加入這裡將會是個好選擇~而如果您是想找一個能提供更多棒球資訊的粉絲專頁,我則推薦追蹤MLB Corner,以便取得即時、專業的大聯盟資訊和消息;而若是想參閱更多其它運動的好文,也歡迎搜尋KaL-EL Sports粉絲團、以及大將軍豪洨專區-什麼都聊廢文區,喜歡的話都歡迎按讚、追蹤~=================================================================,捕魚機